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

联系客服-沐风文化
联系客服-沐风文化
2年前
04.7W+49

从一个放浪不羁,刚接触时甚至还有点讨人嫌的“小混混”,蜕变成能翻云覆雨的上海商界翘楚。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有一个非标准答案是,18年。

从05年的仙侠剧《仙剑奇侠传》里逍遥自在的李逍遥,到15年的权谋剧《琅琊榜》中运筹帷幄的梅长苏。

再摇身一变,当上23年的年代剧《繁花》里举手投足间,便可搅弄上海商业风云的宝总。

演员胡歌,用18年的时间,脱掉自己古偶剧大男主的外袍,成为各种年代剧的精英常驻客。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他并不是近20年里,内娱第一个主动走出角色舒适区的人。

但无可置疑的是,他绝对属于最成功的那批人。

胡歌在演出角色上的转变,其行为,简单归结,无疑便是那四个字——演员转型。

同时也是网友们最津津乐道,最富争议性的一个话题。

即演员到底是该待在自己的角色舒适区,还是尝试去演符合年龄气质的角色。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早些年,大众对演员转型的普遍理解是,一名演员转行去做导演或老板。

比如周星驰、吴京、徐峥等,都是从专注演戏的演员,转做起了幕后导演。

以拍摄影视剧,经营公司为主,演戏成了副业。

而像任泉、李亚鹏、周杰等人,则在多年前干脆直接放弃演戏,退圈专心做起了老板。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公孙策 任泉饰

但现在,一提到演员转型。

大家想到的,都是演员从原有的表演风格或角色舒适区走出去,改演其他类型作品,或与以往荧幕形象存在一定差别的角色。

比如以前主打偶像剧、喜剧等非正剧,现在则主演正剧、悲剧等相对更严肃的题材。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演员朱一龙,他早年演过多种题材影视剧中的配角,直到《镇魂》爆火,才与流量挂钩。

随后在《知否》《我的真朋友》中,出演的角色也大都比较贴合本人的外型、气质。

而朱一龙近些年作品,则多是《叛逆者》《人生大事》《河边的错误》等稍显严肃的题材。

角色形象更硬汉,甚至有的看起来还不修边幅。

顺利晋升为为数不多流量与专业并存的男演员。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曾经凭借《爱情公寓》关谷神奇一角出名的王传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搁大众眼中都是搞笑、喜剧的代名词。

很难有人能将他与“悲”这个字挂钩。

他因喜剧出名,却也因喜剧导致戏路受限。

彼时,彻底的转型对王传君来说,是一件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的事。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所幸,他在2017年,遇到了慧眼识珠的伯乐。

凭借出演导演文牧野主导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无助绝望的癌症病人吕受益一角。

王传君成功实现了角色转型。

2023年,他又凭借反诈电影《孤注一掷》里,心狠手辣的笑面虎陆秉坤,再度刷新观众们对他的认知。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每次提到“关谷神奇”,就不免让人想起他的“最佳CP”——“小姨妈”唐悠悠。

邓家佳在80、90后的观众眼中,几乎已经成了“小姨妈”这个称呼的代言人。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和王传君一样,在《爱情公寓》热播的那些年,喜剧乐子人的标签几乎是焊在了邓家佳身上。

彼时,你很难想象到她能演好那些苦情悲剧、霸气飒爽,或是白切黑的高智商犯罪者角色。

但邓家佳还真就做到了。

2013年,她凭借犯罪悬疑电影《全民目击》中的林萌萌一角,成为国内80后首位金鸡百花双料女配。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此后又通过《无证之罪》的朱慧如,《大明风华》的胡善祥,《扬名立万》里的苏梦蝶,再到今年《黑土无言》里的王萍。

反复刷新了观众对【邓家佳】的认知和评价。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都2024年了,还有谁没欣赏过电影《扬名立万》里的这幕美女落泪。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以上几位被提名的演员,算是中青年演员里角色转型最突出的几位。

除此之外,

像是从“傻根”许三多形象脱离出来的王宝强,偶像、悬疑两手抓的檀健次,角色重心从偶像剧转向“大山的女儿”和职场大女主的杨蓉、赵丽颖等。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这些同样实现了角色转型的演员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收获了观众的认可。

小伙伴们可以在评论区,提名、讨论那些你心目中转型成功的演员们。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演员转型,并非易事。

虽然转型成功的案例不算少,但失败的人实则占比更多。

更不乏相当大一部分明星拒绝转型,选择维持现状。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

影响演员转型的因素,以及部分演员无法转型的原因。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影响演员转型的原因很多,内因如寻求自我突破,外因如外形变化、行业环境导向、大众审美、市场供需等。

大部分主动转型的演员,多是出于自身追求,其次才是外因影响。

诸多演员,就像上文提及的几人一样,在观众眼里,他们都曾有一个相对刻板的角色印象。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例如演偶像剧的人可能演不了正剧,喜剧乐子人演不好悲剧,小圆脸演不了大女主······

对渴望突破自我,对表演有更高的艺术追求的演员来说。

这些刻板印象,就像枷锁将他们牢牢困在原地,阻碍了他们深挖艺术和自身潜能。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电影《第二十条》李茂娟 马丽饰

为了能摆脱过往同类型角色造就的刻板印象,这些演员会主动去接触、尝试其他领域的题材类型。

为了能被剧组选中,获得和优秀的老戏骨们学习深造的机会,有人不惜让出内娱最看重的番位,主动降低自己的片酬。

更有甚者愿意零片酬,倒贴钱出演。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不同于胡歌、潘粤明这类主动从古偶赛道退出,转战悬疑、年代剧的演员,有些演员的转型纯属被迫。

例如倪虹洁。

她在80、90后,乃至00后的记忆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形象当属《武林外传》里,那个总是喊着“放着,我来!”的祝无双。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除此之外,她再没演过其他具备高知名度的角色。

倪虹洁自己也曾在《演员请就位》这档演技类节目里哭诉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一情况。

后续资源不够给力,没有流量加持的她,只有被剧组挑选的份。

近十年,她几乎成了漂亮妈妈专业户。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不幸的是,在内娱影视圈,类似倪虹洁这种,无流量热度的中年演员被迫转型的现象,已经成了常态。

而同样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演员,有流量和资源扶持的,却根本不愁没有剧本挑。

甚至在自身年纪气质,都已过了演偶像剧的最佳范畴时,仍选择去追求和营造所谓的少女感、少年感。

属于是爽了自己,痛到路人,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演员转型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大众审美、流量热度、资本导向和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往前数二十年,内娱尚处于百花齐放、神仙打架的阶段。

大众对演员的喜恶,并不单纯建立在他们的外貌上。

即便是天王小花、顶流巨星,只要演技不好,角色演劈了都是会遭到观众指责的。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但现在的内娱,却是粉丝、流量、资本捂嘴当道。

尤其是新生代演员里,那些从爱豆转行演戏的明星,每年一拉履历表,几乎全是偶像剧。

而某些过去一度占据了偶像剧近乎半壁江山的中年演员,也有不少是“不忘初心”的。

出道十余载,归来仍是古偶人。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明明可以在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里大放光彩,可他们偏偏就是固执于自己过去的成就。

无视观众们的呼喊和嘘声,选择待在过往的角色舒适区内。

对这类明星而言,粉丝的需求和资本导向,才是自己是否要考虑转型的最大的影响因素。

至于路人的观感和喜恶,除了粉丝“反黑”和发律师函警告时,明星本人几乎毫不在意。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但大众审美、资本喜好,以及市场风向永远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再加上流量这种东西,本身就具有流动性。

也许今日你还是顶流,明天可能就已经被新人取代,从一线掉到十八线。

尤其是那些被资本硬砸钱捧出来的明星。

转型,几乎已经成了每个想要长久从事演员工作的明星,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抉择。

不在合适的阶段去转型,为自己的演艺事业开拓更多可能性,就只能面临花期过后,凋谢退场的命运。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对于那些演技和口碑都还算不错的演员,作为观众,我很期待他们能够实现转型,解锁更多新角色。

但那些演技不行,不肯潜心学习,始终无法提高自己作为演员的技能和素质的演贝,我只能说:

实在不行,咱也别转型了,直接转行吧。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里。

小伙伴们对演员转型这一话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烽墨

都在转型,但别让观众买单

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