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江湖,总有新的故事。
在一个娱乐消费行为急剧变化、行业普遍陷入内卷与迷茫的节点,却有越来越多的话题出自小红书,即使收官了也挡不住观众的讨论热情。
《许我耀眼》里许妍破碎的模样,被观众带到每一场返工,从国庆破碎到每一个周末;《生万物》里关于婚姻、爱情的探讨分出好几个阵营,用户表达欲形成“辩论赛”激荡全网;《一饭封神》掀起全站美食复刻热潮,带动同款餐饮线下打卡,“我将逐帧复刻《一饭封神》”的笔记随处可见……

这样的讨论和持续的出圈效果,今年在小红书越来越频繁。
呼应新生代观众渴望真实分享的消费需求,“活人感”氛围见长的小红书,在娱乐领域沉淀出的独特内容风格和讨论氛围,日益成为最为重要的娱乐讨论场之一。repo和种草等文化的生长,让小红书成为文艺作品天然的口碑发酵场。且从作品共鸣到创作交流,小红书也成为原生文艺工作者和观众的活人交互地。
最近一年,外界明显能够感觉到小红书的新动作变得更加密集。
无论是势头迅猛的影视宣发、日新月异的平台热点榜单,甚至文娱线下盛典活动,都有小红书的身影。
而在今天举行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小红书又通过“全场开放麦”的形式,将小红书线上平台的“新年轻人的讨论场”搬到了线下,将小红书娱乐的面貌进行了一次集中的展示,也对外释放出进一步做大的决心。
尤其当下整个文娱行业渴望破局前行,相比其他平台,小红书娱乐生态更显生机。基于真实分享的社区基因和日臻完善的系统打法,小红书为更多长尾、垂类的好作品提供了持续破圈的可能,为行业注入新的活水。

新生代观众的讨论场
这届观众,比以往更希望离创作者和文艺作品的距离更“近”一些。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见多了千篇一律的文案、“预制”的热搜话题、了然于心的营销套路,对程式化包装的内容有着更强烈的免疫力。
与此同时,他们接收作品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有着更强烈的表达欲和更丰富的表达手段。因而,在面对感兴趣的娱乐内容、娱乐明星时,更希望产生双向的真实交互。
在这种文艺作品消费观念的变化下,一种由新生代观众主导的讨论场不断成熟,并诞生了许多独特的文化。
比如在以“活人感”氛围见长的小红书,就聚集了一大批⻘年⽂化消费活跃⼈群,这一⼈群具备旺盛的体验欲、分享欲、表达欲和良好“⽂化审美基础“,在娱乐领域就沉淀出独特的内容风格和讨论氛围。
其中突出的repo文化和种草文化,都给了年轻人表达上极大的自由。
比起千篇一律的宣传文案,或是严肃正经的影评剧评,“repo”更多样,更自由,也更有娱乐性。一个作品看下来,不管你是关注演员、穿搭、背景、配乐,甚至幕后工作人员,都能畅所欲言。
repo也不止是粉丝间的自娱自乐。一方面,它影响着大众的影视消费决策。很多观众决定是否去看一部电影,追一档综艺,会先到小红书“等一个repo”,了解作品的口碑,或是寻找追剧攻略,极大丰富了观众们观看文艺作品的体验。

另一方面,就像庞博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举例,脱口秀演员的状态会受到小红书上的观众repo影响。许多演员、编剧、导演等文艺作品创作者,更容易在小红书上看到真实的用户反馈。某种程度上,观众通过repo也间接参与到许多文艺作品的共创中。
异曲同工的还有“种草文化”。
在万物皆可种草的小红书,用户的种草相当真情实感,且大部分都是自发安利,许多爆款单品就是从这样的种草文化里脱颖而出。体现在文艺作品上,则对应了“口碑效应”。小红书吸引活人观众发表真实评论,形成有效口碑,进而成为很多人决定是否观看这部作品的重要依据。
并且,相比于言辞锋利的舆论环境,这样的观众更偏爱平视、温和的讨论氛围——能留给观众丰富的视角,大多数讨论不预设立场。而在温和的氛围里,年轻人也自然更愿意和敢于表达。

无论是repo文化还是种草文化,都与当下年轻人的娱乐消费偏好高度契合,也让小红书进一步成为文艺作品新的话题发源地和全民讨论场。
比如说,许多影视综艺的热门话题和热门梗,就是在小红书的社区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折腰》开播时,网友在小红书上repo出了“心疼娟子”的话题,引得打工人极度共情,吸引不少路人用户;《生万物》发酵独特“⽣万物辩论赛”的讨论形式,带动热度升级;还有《花儿与少年》张雅琪拍活人感vlog,“张雅琪小考视频”的话题也让不少观众代入实习经历。

剧综宣发新阵地
真实讨论剧集的观众,活人感repo氛围,让更多观众愿意在小红书发声,这带动了路人盘的扩充。与此同时,站内去中心化以UGC为本的分发逻辑,更让每一个有价值的分享能得到回响,促进了观点表达的多样化。
而这些,都推动小红书成为天然的口碑风向发源地与发酵场。
就拿现在流行的把小红书当作追剧搭子,核心还是因为社区有活人感的repo氛围。用户真情实感创作出五花八门、角度清奇的repo,很多时候比起千篇一律的宣传措辞,更能吸引路人观众。
《许我耀眼》播出时,小红书上真情实感的repo就层出不穷,剧情、妆造、台词……一个都没放过,而且粉丝还产生一种小众爱好被发现了的“自豪感”,比如龙舌兰的剧情就吸引了很多植物爱好者。

先是许妍的粉丝get同款,不止服装、香水、发色,甚至连美甲和抓夹都被“扒”了出来。仿妆自然不必多说,激发了不少美妆博主的热情;“妍学”也激发“女性成长”的共鸣,观众跟着许妍加深了“强女”思维,那段时间连不少repo主题都是“跟着妍姐做大做强”。
不仅小红书用户活人感满满,主创团队入驻小红书之后也时不时“放飞自我”,把小红书当朋友圈发,有时候还直播“突袭”观众。
脱口秀嘉宾们发起小红书来就有种久违的“活人感”。唐香玉在“相亲博主”这个赛道上一骑绝尘,听她吐槽亲妈好像吐槽隔壁家阿姨;嘻哈热衷互动,语音走遍小红书评论区;房主任除了脱口秀还跟大家分享拔葱,好像误入了家族群。

正是这种生活化的分享,让观众跟着共情。“终于明白付航passion是自我接纳”、“女性脱口秀原来还有这么多话题”、“本大学生狠狠共情于祥宇”……都引发了网友的积极讨论。而这类社会议题的发酵也更有人情味儿,反向又加大了节目本身的讨论度。
至于直播就更日常了。要么满足观众的吃瓜心理,集齐了嘉宾们的“第一次回应”,比如“一饭封神冠军第一次回应在小红书”、“心动嘉宾首次合体在小红书”等,让围观的用户仿佛都变成掌握第一手信息的“内娱人脉”。
要么就主打陪伴,像《一饭封神》播出的时候,嘉宾们经常在小红书直播,没有固定的内容,像在饭桌上拉家常。

无论是剧集的幕后工作者在小红书找到了“最好的观众”,完成有灵魂的走心交流,还是综艺嘉宾在小红书生产原生内容,主创与观众的双向奔赴,都使得剧综宣发效果倍增。
除此之外,小红书很特别的一点是,观众不仅能看到大众作品的讨论,还能看到不少多样化观点的表达,挖掘出各类有特色的作品。
不管你喜欢哪类作品,都能找到同好,这也让行业内的黑马剧、垂综、微综等圈层佳作的口碑,有机会在小红书得以快速发酵。
比如《雁回时》的母女线引发了小红书用户的极大共情;《一饭封神》靠美食和社交在小红书刷屏;看《毛雪汪》下饭这样的特定习惯,其实都已经有稳定的用户参与和互动。

小红书的生活方式社区气质,也巧妙地让内容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不少观众的旅行目的地,就是被小红书上剧综联动文旅带动。比如《生万物》播出期间,观众上传实地打卡vlog,带动了旅游消费;《一饭封神》更是首创开放性收官礼活动,观众可以品尝到节目同款菜品,沉浸式追综艺。

可以说,在小红书,不仅能让观众找到追剧搭子和抒发情感,让主创得到真实反馈,还为行业提供了一块正向循环的宣发热土——这样的小红书,已然成为新的影视宣发阵地。

“声音”越来越大,共鸣在小红书
不难发现,小红书以独特的姿态塑造娱乐传播范式,已经成为未来文艺作品最重要、最鲜活的观众场之一。尤其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更以“真实分享”为基石,从单纯的内容集散地,进化成最为重要的作品共鸣场之一。
在小红书深厚的社区土壤与真实用户口碑的社区基因的双向加持下,影剧综等娱乐内容不只是被消费的对象,更能连接人群,激发用户持续思考与创作。这样的正向循环,越来越能帮助优秀的圈层作品持续出圈,获得更多长尾效应。
过去几年,小红书社区的娱乐内容生态日渐成熟。通过成立专项团队、加大运营资源投入、优化推送机制与产品形态等方式,有节奏、系统性地拓展电影、剧集和综艺等文娱垂类内容,沉淀下更系统的营销打法。这让小红书娱乐的对外声量明显有所提升,社区内娱乐内容的能见度,相关话题数量及话题破圈能力都显著增长。
今年4月,小红书还举行了第一届“春日盛典”REDGALA。和传统线下娱乐盛典不同的是,REDGALA充分复刻了小红书线上的“活人感”氛围。明星不再一味“比美”,更注重穿搭的个性表达,反而更像把此前在线上流行的OOTD分享搬到线下。这种独特的调性,不仅让参与的明星收获很多生动有梗的热搜,还让REDGALA本身一炮而红。

种种变化,小红书的优质娱乐沃土在从业者中的影响力明显上升。最直观的证明就是,很多制片方、经纪公司、宣发机构等,已经主动将小红书纳入标准宣发流程,甚至在某些特定话题上,把小红书当作首选乃至唯一平台。
无论是线上各类由作品官方主动发起的话题讨论,还是线下首映礼、发布会、粉丝见面会等场景,“小红书剧集”、“小红书电影”等手卡和背景标识比以往更为常见。
而自从去年下半年,小红书的“热点榜”新增了“首发”、“独家”等后缀标签,娱乐内容也成了这些后缀的常客。今年春节,小红书成为央视春晚独家笔记分享平台,除夕夜小红书热榜就几乎被春晚热梗刷屏。最后诞生了超过620个热聊话题,“宇树机器人跳舞”等诸多热梗,都从小红书走向破圈。
不止于此,“活人感”爆棚的小红书正在进行更多差异化的玩法迭新。最近颇受好评的“众选DLC解锁玩法”,将剧情走向、番外内容等决定权部分交给社区内容鲜活的用户投票。
比如正在播出的《心动的信号8》就联合小红书推出了“CP助力”活动,用户完成小红书设置的任务,即可为喜欢的CP助力,解锁不同CP福利,甚至能由用户决定心动CP的约会主题。

这种强互动玩法,将传统的单向内容输送,转变为平台、内容方与用户三方参与的共创实验。比起普通打榜活动,更大激发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临场感;同时,反向为综艺节目增加了戏剧性的看点。
这些变化并非短期策略能一蹴而就。可以说,小红书对娱乐生态的布局,是一场围绕“真实”与“共生”的长期主义耕耘。它并非简单复制平台化营销路径,更多基于自身独特的社区土壤,让娱乐内容以更有生命力的方式自然生长。最终,将构建起一个日益紧密且能自我滋养的娱乐内容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