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燕志华
在年末的时候,没想到“连滚带爬”成了热词。一是网络歌曲《没出息》的歌词“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让大家耳熟能详了;二是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其自媒体账号上发布在深圳机场的遭遇,用了“没人性”“连滚带爬进飞机”等字眼来表达愤怒之情。
其实对于郑智化发文表达愤怒感受,我从一开始的观点就是这样:郑智化是要表达愤怒的,但是变成了“愤怒表达”,就是通过激烈的言辞来发泄不满。这当然也是个人权利,但是你作为名人,这种“愤怒表达”会直接引爆网络热点,从而激发起群体的情绪。
试想一下,如果郑智化能够克制一点,是不是能够更为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不温不火地表达,网络影响就没有这么火爆,吸引围观的人群没这么多,社会观点也不会出现激烈碰撞,对于社会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冲突和改造就没这么大。虽然如此,同时也有大媒体提出公共议题讨论,要允许“不完美表达”,但我的基本观点依然是,在这个事件中,郑智化的行为有点过火,在深圳机场道歉之后,他也应该大大方方地为自己作为名人的情绪化行为道歉,而不是仅仅为“用词不当”而道歉。如果任何名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影响力随时随地来一通“暴力输出”,网络舆论就会时不时地发作一番,并不健康。
但是这个事件,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接连出现了三次反转。这种连续反转的现象,在近年来的热点事件中,是非常少见的。从这个角度说,对事件进行复盘总结,是有意义的。
第一次反转:在初次放出了现场视频之后
在现场视频出现之前,人们从郑智化怒气冲冲的表达中,会认为是郑智化作为一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肯定是独自艰难地上了飞机,所以才使用了“没人性”“连滚带爬”这样的字眼。这种字眼及其勾起的负面联想,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在这种网络舆论压力之下,深圳机场尽快进行了道歉,来换得网民谅解。
但是随即网络曝出了现场视频,人们才发现,机组人员对于郑智化现场碰到的问题,及时施以援手,帮助郑智化进入了机舱。从现场看,几位机组人员迅速过来,七手八脚地进行了服务,搀扶的搀扶,抬椅子的抬椅子,整体给人的观感是,大家对于郑智化进行了热心的帮助,和郑智化文字所描述的“没人性”完全不搭界。
这不禁激起了网民的愤怒,多数网民对于郑智化进行了谴责,要求他进行道歉。正是在这种反转之后,郑智化只能再次发文,对自己的用词进行了道歉。但是很多人依然忿忿不平。
第二次反转:社会看到了郑智化愤怒表达背后的空白点
在多数网民被情绪左右的时候,少数理性的人看到了郑智化这种愤怒表达背后的现实空白区,那就是多数公共交通领域确实缺少对于残疾人士的出行关怀。由于言之有理,这种观点快速扩散,出现了情绪的再次反转,对于郑智化出现更多理解和谅解。
这种声音认为要充分尊重郑智化的感受,因为他作为残疾人士,是社会弱者,需要受到关怀。深圳作为发达地区,理应为弱势群体打造更为便利的公共设施服务。郑智化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坐着轮椅,拄着拐杖,对于出行设施具有特殊的要求。并且,中国社会残疾人士的绝对数量不是个小数目,郑智化的诉求背后,代表了一个巨大群体的特殊需求。只不过,无数残疾人人轻言微,无从诉说,或者也意识不到自己有这个要求“公正待遇”的社会权利。
第三次反转:有人将视频由快进恢复为正常速度之后
但是更大的反转,发生在现场视频被“微调”之后,那就是当有人把一开始曝出的视频由快进改为正常速度播放之后,更接近真相的事实暴露出来了,网络舆论出现第三次反转。
也就是在有人将视频调整为正常速度之后,人们才发现第一次曝出来的视频,原来是以快进的速度播放的。但是当视频转为正常速度之后,人们才真正发现,郑智化进飞机原来是个漫长的、堪称折磨的过程,难怪他会怒气冲冲地在网络发声了。
从正常播放的视频内容看,机组人员在郑智化及其轮椅前后走动,感觉无从下手,然后看到郑智化在机组人员“搭把手”的情况下,从轮椅上艰难地站起来,手持双拐先进飞机,然后轮椅再抬进去。由于这个过程足够长,也有舱内乘客出来“参观”,残疾人士的困窘和不堪,隐私般地遭遇了围观。这的确挺煎熬的,尤其作为一个歌星和老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强烈的自尊心的。即便获得了机组人员的帮助,但是负面情感已经压倒了本应有的感动。他用“连滚带爬”这样的字眼,也能获得一定的理解了。
今天的任何一个网络舆情,在爆发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其多数成分常常是情绪化、非理性的情绪泡沫,常常不是民意,或者只是部分民意,甚至是民意的反面,是群体爆发出的愤怒,诉求可能只是获得短期的情绪价值。
但是每一个舆情都应该有其价值。正如每个大型谣言,其背后恰恰反映的是社会心理渴望,或者某种社会真相久久未能浮现,谣言以一种虚幻的信息供给,满足了这种需求。
因此,每个舆情背后的价值,需要舆情研究者去考察和洞察。反映出民意诉求的舆情当然更好,难点在于那些看不出民意,只有愤怒情绪的舆情,如何从中“打捞”出成果?尤其在当下群体情绪高涨的时代,这样充满愤怒情绪的舆情比比皆是,如何从中有所收获,就需要洞察力了。这就相当于在充满肥皂泡泡的巨大池子里,泡沫沉淀后形成的“水体”,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这种水体代表了社会价值,代表了民意。
就以郑智化引爆的这个热点来说,更多网民的情绪被情节进展所带动,事件出现了连续反转,情绪泛滥成为情绪泡沫,但是对于舆情的研究者和治理者来说,透过情绪的泡沫,找到下面的“水体”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来源可疑、真假难辨、半真半假的传言性质的信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或许未来的某一天,这种人工智能生产的信息将等同或者超过人工生产的信息,但是信息无论真假,其激起的群体情绪和群体愤怒却是真真切切的,由群体情绪的波动起伏我们能够确切知道他们的诉求和情感,由此感知民意。这也是我们考察信息社会的切入口。
虽然事件接连出现了反转,但是总体看来,郑智化引爆的这个事件,正朝着良好的方向进展。总而言之,这个事件带来了舆论结晶,社会将因此改变。
所谓舆论结晶,是指在事件爆发之后,互联网作为意见市场,能够通过社会各方面的辩论,形成公共舆论,最后达成某种社会共识,由此形成某种政治正确和行动规范,推动社会进步。这里所说的政治正确,指的是约定俗成的日常伦理和文化禁忌,比如你需要尊重残疾人士,否则,社会舆论需要抨击你。
通过上述的这个热点事件,如下的观念或将成为舆论结晶:公共领域的设施,在满足普通大众需求之后,还需要关注残疾人士的生活出行需求,自觉为他们提供生活的便利。这不仅是个人性化的问题,更是个城市的公共责任问题。
就以深圳机场来说,肯定已经树立了为残疾人服务的理念,但是问题是,残疾人士需要的不是被帮助,而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己完成一切事务。更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帮助、被围观,然后感受到弱者的困境,由此产生强烈的不平等感和被同情感。这带来了不适。郑智化在一段漫长的“被帮助”的围观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挫折感乃至屈辱感,难怪会爆发出愤怒。
总之,从这个事件,可以归结为两句话:
公众人物需要理性表达,警惕表达愤怒变为“愤怒表达”,那会搅翻舆论场;社会需要从热点事件中汲取足够的教训和警示,各地城市需要从现在意识到,要为行动不便人士提供更多的便利设施,而非“搭把手”的临时举措。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具体参阅百度百科) 教育舆情 从司马南罗永浩到张雪峰:网络新迹象 “亮证女”事件:更好的通报应该怎么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