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er
许绍雄刚走,又传来冯淬帆辞世的消息。

无独有偶,冯淬帆前两日刚在社交媒体悼念过许绍雄,说自己随后就来,没想到被他言中了。

调动记忆里对冯淬帆的印象,冒出来很多,很难说他被某个唯一的鲜明形象所定义。
冯淬帆的演艺生涯起点很早,1965年,他加入丽的电视,之后被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大导演楚原相中,受邀主演他的首部电影——1967年上映的《红花侠盗》。
从此他就有了楚原首徒的名分。

《红花侠盗》
冯淬帆一生都对这位恩师怀有极深的敬意。2018年,在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主办方特邀冯淬帆作为「大徒弟」,向恩师楚原颁发终身成就奖。冯淬帆在台上说,楚原是他永远的恩人及恩师。

1968年,冯淬帆加入了香港无线电视,在陈有后等戏剧导师的指导下精进演技。他迅速成为台柱之一,主演了TVB历史上的首部长篇电视剧《梦断情天》。

《梦断情天》
在整个70年代的电视生涯中,冯淬帆的形象与后来的喜剧角色大相径庭。他当时多扮演火爆、粗鲁的性格角色。同时,他也担纲了大量严肃剧集的主角,例如在1973年的《小凤仙》中饰演一代名将蔡锷。

70年代的电视生涯是理解冯淬帆表演风格的基因库。他火爆、粗鲁的性格标签,正是日后喜剧形象的原材料。80年代的喜剧片,本质上是将他这种严肃的、暴躁的表演方式,错误地(或者说天才地)置于一个荒诞的喜剧环境中。
他的喜剧效果,恰恰来自于他本人不认为自己在搞笑。他是在用扮演蔡锷的严肃态度,去扮演「犀牛皮」。
冯淬帆的追求并不仅限于表演。他在70年代初便展现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试图成为掌控全局的创作者。
1972年,他不仅主演了电视剧《文天祥》,更亲自担任了该剧的编剧。紧接着,在1974年,他便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香港屋檐下》。他说,是恩师楚原教会了他如何执导电影。

《文天祥》
1976年,冯淬帆做出了一个关键的职业选择:他跳槽至新成立的佳艺电视,担任节目监制。在佳艺电视期间,他出演了他演艺生涯中最为庄重的一系列角色,几乎全是严肃的历史/武侠人物,如1976年《隋唐风云》中的唐太宗、1976年《神雕侠侣》中的陆展元,以及1977年《碧血剑》中的崇祯皇帝。
然而,1978年佳艺电视的突然倒闭,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一次命运的恶意玩笑。佳艺的失败,迫使他返回无线,他的监制和严肃历史剧演员之路戛然而止。五年后,他被卷入了香港电影的商业喜剧浪潮。
1983年,冯淬帆开始参演「五福星」系列电影,这开启了他长达十年的喜剧黄金时代。他的角色在系列中经历了演变:从1983年《奇谋妙计五福星》中的「兰克司」,到1985年《福星高照》及1989年《福星闯江湖》中的「犀牛皮」。

《奇谋妙计五福星》
在「五福星」这个由洪金宝、吴耀汉、秦祥林、曾志伟等人组成的超级喜剧团体中,冯淬帆的功能独一无二。洪金宝是「动作核心」,吴耀汉是「荒诞核心」,冯淬帆扮演的是最接近常人的「反差核心」。

《福星闯江湖》
冯淬帆的喜剧表演风格,是将他70年代火爆、粗鲁的性格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80年代的荒诞喜剧中。他好色、易怒、自作聪明、总想占便宜,但永远是那个最倒霉、最受欺负的受气包。
他的喜剧效果,来自于他以极度严肃和暴躁的态度,去应对周遭的荒诞处境,从而提供了「反应式喜剧」的稳定支撑。正是因为冯淬帆足够正常和严肃,才反衬出其他人的癫狂。他的核心功能是受挫:他越是认真地想占便宜,就越是狼狈地失败,这种由严肃到狼狈的巨大落差,构成了他最核心的喜剧魅力。
如果说「犀牛皮」是倒霉的受气包,那么从1987年开始,冯淬帆在王晶执导的《精装追女仔》系列中,塑造了另一个经典形象「刘定坚」。

《精装追女仔》
「刘定坚」延续了「犀牛皮」好色、倒霉的特质,但作为老板或长辈,他多了一层道貌岸然的虚伪。在1988年的《最佳损友》中,他饰演的「牛精帆」亦是同类角色的变体。

《最佳损友》
「刘定坚」这一形象,是冯淬帆对80年代香港市民文化更尖锐的讽刺。他以一种一本正经的猥琐风格,精准捕捉了那个「搵快钱」的时代中,某些人精明、犬儒和机会主义的心态。
冯淬帆的表演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扮演猥琐,他只是扮演一个他所理解的老板(刘定坚),而这个老板恰好是猥琐的。他将自己的严肃演技嫁接在角色的虚伪上,创造出一种令人捧腹又无比真实的讽刺效果。
在喜剧生涯的顶峰,冯淬帆也展现了他作为黄金配角的泛用性。他参与了当时流行的僵尸片,如《音乐僵尸》《天师捉奸》等,并在成龙、洪金宝的动作片中客串,如1988年在《飞龙猛将》中饰演毛医生。

《音乐僵尸》
这些角色强化了他在港片中的工具人属性。市场需要一个冯淬帆式的喜剧符号,于是他便被安插在各种类型片中,功能就像一个插件。无论是在《音乐僵尸》还是《飞龙猛将》,他都贡献了标准化的冯淬帆式反应——暴躁、倒霉、神经质。这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但也进一步固化了他的笑匠面具,让他离「楚原首徒」的理想越来越远。

《飞龙猛将》
在冯淬帆的喜剧生涯中,1986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主演了《最佳福星》,继续扮演着插科打诨的喜剧角色。然而,在同一年,他出演了尔冬升执导的社会写实电影《癫佬正传》,在片中饰演一位充满理想主义但最终悲剧收场的重生会社工。
《癫佬正传》中的表演,是他对自己「严肃演员」身份的一次公开重申。他仿佛在对市场说:这才是我,而犀牛皮只是工作。

《癫佬正传》
2007年在一个采访中,冯淬帆说不明白为何80年代会被发掘为喜剧演员,并真心讨厌所有这些为他带来盛名的喜剧片。
这并非谦辞,冯淬帆的自我认知,停留在他作为楚原首徒、70年代的严肃剧编剧(《文天祥》)和导演(《香港屋檐下》)的身份上。然而,电影市场,尤其是嘉禾、德宝的喜剧流水线却将他塑造成了他自己都无法理解的幽默祖师。
冯淬帆的非自愿喜剧生涯,在他晚年终于得到了平反。2009年,他在电影《意外》中贡献了沉郁、内敛、几乎没有夸张表情的精湛表演。

《意外》
凭借这个角色,他在2010年获得了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以及第10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还有一件事是,冯淬帆从1986年起移居台湾,并淡出香港电视圈。
在台湾,冯淬帆开启了他演艺生涯的新篇章,他参演了多部台湾本土剧集,但多为客串或配角。作品包括1990年的《神仙老爸》、1996年在台视播出的《法医奇案》、2005年的《双璧传说》以及2006年在中视播出的偶像剧《深情密码》。从此他不再是发动喜剧的核心,而是退居到父亲或长辈的功能性角色上。

《神仙老爸》
晚年冯淬帆出人意料地回归了香港电影,出演多部作品,其中和银河映像的几次合作,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每当变幻时》他演杨千嬅的父亲,身上十足的市井港味。之后《意外》更是冯淬帆晚年最重要的一个角色。他不再是搞笑担当,也不是慈父,而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暗杀团队成员。

《每当变幻时》
起初他是一个看上去很干练的配合者,后来出现认知退化,从作案者变成了疑似受害者。冯淬帆演出了早期的老练和后期的力不从心,他用微小的动作、步态和眼神转换,表现出认知退化的进程,把人失去能动性的无奈具象化。在情绪层次,他把阿伯的困惑、羞愧、偶发的清醒和无助交织呈现,使这个人物既令人生疑又令人同情,形成角色的道德灰度。因此阿伯并非只作铺陈的配角,而是影片主题运作的情感与伦理核心之一。
在晚年出演这样的几部影片,冯淬帆还是幸运的。他的一生,就像是香港电影人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缩影。他被时代误读「幽默祖师」,却也因此被永远铭记。他鄙视自己用为五斗米折腰换来的声名,最终在晚年以一部《意外》,夺回了自己作为演员的最终解释权。

《意外》
这两年,眼看着曾江、谷峰、许绍雄、冯淬帆这些黄金配角的逐渐离去,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港片黄金时代越来越远。如果说成龙、周星驰这些巨星定义了时代的高度,那么这些绿叶则定义了时代的厚度与温度。
我们怀念一个时代,不仅是怀念那些聚光灯下的传奇,更是怀念那些由无数熟面孔编织起来的人间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