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作家叶三老师发微博,提到“应尽量避免与赞许古二行为的人合作。更不建议私下交往。”这几乎是王家卫录音事件以来,我看到的唯一正面反对古二行为的作家。结合我之前的文章,当然也符合我的态度。
准确说,我欣赏王家卫导演,是喜欢他的作品,我甚至完全不在乎他私下里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更何况,在私下吐槽两句自己的偏见,纯属人之常情,艺术工作者存在偏见,这更是寻常极了。把别人私下谈话内容以录音的形式公布到网上,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这当然是一种不太道德的事情。不管当事人有什么疾病层面的困扰,都不应该逾越这个底线。
王家卫对某些演员存在偏见,这个是他的个人权利,甚至是个人趣味。不妨这么理解,如果王家卫在任何场合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派头,那他还是王家卫吗。
我甚至以为,王家卫电影风格的形成,跟这种毒舌趣味有一些隐晦的联系。证明他是不装的,不端着,很真实,有看法,并且愿意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作家圈,毒舌的就更多了。比如伍尔夫就曾经批评过名著《堂吉诃德》,说这本书“总体讲得颇为乏味,有趣的地方不多,只有第一部的结尾部分才有点让人眼前一亮。它表达出来的思想少得可怜,多数内容被咽了回去。”
纳博科夫吐槽过的名单就更多了,像是博尔赫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名单有很长),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认为在俄国作家中排名最垫底的作家。
这未必能够证明伍尔夫、纳博科夫,以及王家卫他们说的是对的,事实情况很可能并不是这样,但是这就是艺术家偏见。本身就是主观性的事情,他们自己也应该知道,但是一件主观性的个人喜好,被曝光到公众场域,让很多对电影和文学一无所知,但是对演员明星却如数家珍的人大为批判,就冲这一点,难道古二做的难道不过分吗?

“墙倒众人推”的人性悲凉。没有投资人,的确会影响王家卫拍出更好的电影,但是你能说,王家卫的风格是钱砸出来的吗?
所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名人,向太、李立群等,不约而同地对王家卫导演进行批判,我感到一种
既然我们聊的是电影,还是应该聚焦到王家卫拍出的片子上,他有没有拿很多钱,却给观众拍出一个很烂的东西出来,据我看王家卫电影的经历,我认为除了《蓝莓之夜》跟他的风格稍微有些出入之外,其它的绝对都是大师级的手笔,是能够在电影史上留下的。
但是投资人,那些批判王家卫的人,他们的名字却大概率留不下来,因为他们误解了电影工作的关键。电影从来不是一个砸钱就可以的工业品,而是需要很强的个人风格介入的艺术形式。
我对古二个人没有看法,主要是确实不了解,对他的行为理解但是不尊重。我尤其反对现在如潮水般批判王家卫导演的那些人,他们看似把握着正义的旗帜,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讨论一个什么东西。
我们应该对王家卫导演的私下言论予以宽容,毕竟这本不应该被我们听见。不然我们以后看到的很可能就是擅于讲“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导演们拍的大烂片了,毕竟长于此道的国人实在是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