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纷纷入局短剧,是“降维”还是“升维”?

近日,潘长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在拍摄短剧《进击的潘叔》之前做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顾虑不少:“有‘老艺术家’这四个字冠在你身上之后,就有无形当中的一种界别。”这番道白,精准地戳中了行业内部那条无形的鄙视链。他的女儿潘阳则补充了另一种现实的担忧:“短剧质量太粗糙。”这不仅是潘氏父女的困惑,更是横亘在许多传统演员与短剧新潮流之间的一道鸿沟——一边是身份的“结界”,一边是对品质的忧虑。

明星纷纷入局短剧,是“降维”还是“升维”?

短剧《进击的潘叔》剧照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明星,并非被动地等待短剧品质的提升,而是主动下场,成为重塑行业格局的关键力量。

演员娄艺潇在微博发布的长文,可以视为一份旗帜鲜明的“入局宣言”。她写道:“对于演员来说,戏不分长短,在舞台上、在摄影机前,就算一分钟也是戏;其次,就是我个人看好短剧的发展前景。”这首先从职业尊严和发展眼光,回应了“身份”与“前景”的双重质疑。更关键的是,她的行动已超越了演员身份:“这次进入短剧行业我也不仅仅是以演员的身份,而是成立了一个专门孵化短剧的厂牌,自己当出品人。”从担纲主演到亲自出品,明星们正将他们在传统影视领域积累的经验、资源和审美,直接注入短剧的创作源头,这正是对“质量粗糙”最有力的回应。

明星纷纷入局短剧,是“降维”还是“升维”?

娄艺潇宣发自己的短剧厂牌

短剧已非新兴事物,但公众认知的滞后使其仍处于鄙视链底端。编剧宋方金在播客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中,给出了一个精妙比喻:“咱们现在去看足球,90分钟的足球,最后进不进球,反正咱们看完了,这相当于是一部电影,但是微短剧是射门集锦。”这个比喻为理解短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媒介特性来看,短剧在叙事上更侧重于呈现密集的戏剧冲突与情绪高点,这与集合了进球瞬间的“射门集锦”在功能上确有相似之处。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短剧在发展初期,为了确保每一次“射门”都能命中观众的情绪球网,一度陷入了“爽文化”的窠臼。编剧汪海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创作的一大弊病是“错把创作手段当成了目的”。“爽”本应是商业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吸引观众的技巧,但一旦将其奉为唯一圭臬,便会导致审美趣味的下滑与创作的巨大偏差。

大众对短剧的偏见,正缘于此。短剧在发展初期,为了在极短时间内抓住用户,将“爽”这一技巧运用到了极致。重生、逆袭、复仇、霸总……这些被高度提炼的“爽点”模式,在野蛮生长阶段几乎成了短剧的全部面貌。这给外界造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短剧=套路化爽文。

但正如电影不应因存在烂片而被全盘否定,我们也不能因短剧早期的探索而否定其整个形态。当潘长江最终突破心结,当娄艺潇以出品人身份严控品质,当霍建华、刘晓庆、王丽坤、舒畅等一众实力派纷纷入局,他们共同带来的是一场“精品化”的升维打击。这就像在“射门集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力量爆射,更能欣赏到如芭蕾般优雅的倒挂金钩、如手术刀般精准的弧线球。短剧的“爽感”,正从单一的情绪刺激,拓展至表演的精准、立意的巧思和情感共鸣的深度。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