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运动”中受到多年迫害的赵丹终于得到解放,此时已经62岁的他兴奋不已,认为自己可以再回到痴爱着的电影银幕上,可以塑造自己梦寐以求的周恩来、闻一多、鲁迅等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了。

197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电影《大河奔流》,赵丹被邀扮演周恩来,他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极了,并对家人说:“把周总理的形象搬上银幕,全国就数我最有条件。和周总理经常接触,我太熟悉他了。我演周总理,不仅会形似,更重要的是能神似!因为我和周总理是老朋友了,我最有资格演他!”
这是周恩来的艺术形象第一次上银幕,赵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影的拍摄中,他没日没夜地研究周恩来的文献资料,从自己的记忆以及周恩来的纪录片中揣摩周恩来的一言一笑,他还不惜整容,在大夫的帮助下把鹅蛋脸变成了周恩来的方脸……赵丹在试拍了一些镜头后,人们惊呼:“周总理又活了!”
但就在《大河奔流》即将开拍之时,赵丹接到了不让他扮演周恩来的通知,剧组最终决定由王铁成饰演周恩来。赵丹气疯了,他找电影制片厂的领导,甚至找文化部部长理论,但都无济于事。最让赵丹怒火中烧的是,有谣言称:“旧社会时,赵丹与江青就有关系,而且生下了女儿赵青。”这本是无中生有的谣言,可是有的领导竟因此而认为赵丹不适合演周恩来。

妻子黄宗英为减少赵丹的苦痛,开始动笔写电影剧本《闻一多》。剧本写完后,赵丹的好友、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王为一准备将其拍成电影,并决定请赵丹出演闻一多。演好闻一多也是赵丹的一大夙愿,早在1955年,他就出演过一个闻一多式的知识分子,但由于框框限制,他并不满意,这一次总算又有机会了,他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角色的揣摩当中。
赵丹还特地到天津采访了闻一多的夫人及长子,他与闻一多的长子闻立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闻立鹤真切地希望赵丹能出演自己的父亲,也相信他一定能演好。
但在不久以后,电影《闻一多》又因为某种原因下马了,赵丹为此痛心不已,黄宗英也感叹道:“啊,一个电影艺术家,想演个戏怎么这样难呀!一次次渴望,竟都成了泡影,成了失望。遗憾,多么痛心的遗憾啊!”

1980年,中日两国合拍故事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剧组准备邀请赵丹出演影片中的主角——中国棋王况易山,但此时赵丹却因胃疼,正在上海华东医院接受治疗。疼痛虽然越来越重,赵丹却只想尽快出院,他诚恳地对医生说:“我是个演员,可是将近15年没上银幕了。近年来,想拍的电影也不能如愿。唉,我阿丹命苦啊!我别无他求,只希望快点检查,没什么大病就早点出院,再去拍几部电影……”
当剧组邀请赵丹出演况易山的电报送达他手中时,他的病情已经恶化成了癌症,但他仍然坚决地对医生说:“如果能手术,赶紧给我手术,如果不能手术,我现在立刻出院,我想拍完这部片子。”
由于病情越来越严重,赵丹最终没能出院,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开始思考一些关于中国文艺的大事,他想在弥留之际,向世人说一些自己的真心话。

1980年10月初,中央主管思想文化战线的领导胡乔木去医院探望赵丹,赵丹就文艺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倾吐着自己的肺腑之言,并让黄宗英做了记录。胡乔木听后频频点头,他在临别前还要黄宗英将这些意见整理成文,以便发表。
10月8日,黄宗英将赵丹的遗言整理成了文章《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并在《人民日报》上进行了发表,文章说:

“赵丹遗言”得到了巴金、冰心、夏衍、曹禺等许多文化名家的大力支持和赞扬。巴金在《随想录》中写道:“赵丹说出了我们一些人心里的话,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可能他讲得晚了些,但他仍然是第一个讲话的人。我提倡讲真话,倒是他在病榻上树立了一个榜样。”曹禺则称赞说:“赵丹同志的遗文,虽然仅限于文艺,但他的心肠和用意是深远的,广阔的。”
“赵丹遗言”发表后两天,也就是1980年10月10日凌晨2时40分,赵丹告别人世,享年6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