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嬷”,如果你最近关注了娱乐动态,那么对这个字一定不陌生。
前段时间龚俊的《暗河传》、罗云熙的《水龙吟》、成毅的《赴山海》《天地剑心》,连着几部大IP+大男主的古装剧引起了“内娱嬷学”讨论;往前翻还有#王宝强嬷嬷#吴京嬷嬷这类让人瞳孔地震的话题。

如今,这股风潮已不满足于娱乐圈,正席卷向更广阔的人群, 年轻人开始了“自嬷”——自怜、自恋、自豪的三位一体。

嬷,动词,起源于名词“嬷嬷”。主流说法是,嬷嬷一词来自某小圈文化,对应站在皇帝身边的公公,指站在另一方身边的“嬷嬷”。嬷嬷通常迷恋于角色透露出的脆弱、柔弱等特质,并由此生发出一种混合了怜爱、母性与入侵性的复杂情感。
而嬷就是嬷嬷的动词化,“嬷”某人,就是为他套上美丽脆弱、懵懂娇萌的滤镜,认定他值得被全世界“狠狠疼爱”。
后来,嬷被“泥塑化”泛用在三次元娱乐圈,各路男艺人变成“女神”“妈妈”“女儿”“老婆”“妹宝”……

而最近,嬷更是脱离于原圈层的源发意,其引申义被更大范围使用——年轻人开始集体“自嬷”。
嬷在当下更普世的大众认知中,就是通过塑造娇弱而产生怜爱的过程。那么自嬷,就是审视自身“弱点”但最终又爱上自己的过程。
自嬷人的痛苦是确切存在的,源于自身性格和外部主流规则的碰撞,但他们并不将其视为需要修正的弱点,而定义为“特点”,问题的根源被定位在外部——是追求高效、服从、圆滑的“主流规则”有问题。而与这样的规则产生了碰撞,反而说明他们的“纯真”与特殊。

有人质疑:指责外界、展示脆弱、自我夸赞就是“自嬷”?难道人没有表达痛苦的权力吗?
别着急,区别“表达痛苦”和“自嬷”,要看心与口,起与落是不是顺的。
例如,同样从心底里不认同“在职场混得好要注重人际关系”理论,正常人会直接表达否认规则或自我无力。
而自嬷人则是否认自己,但又要潜台词夸自己:“我不适应职场关系,因为我的社会化程度太低了”。不是愁苦,也不是无可奈何,而是“哎,我太纯粹了”的自我赞赏。

以此类推,还有:以 “这辈子比较笨,是因为小动物第一次投胎做人”自持的人;搞砸事情自称“笨蛋美人/帅哥”的人。总之,就是迷恋于自己“脆弱性”的人。
所以,如何辨别自嬷?看你讲述痛苦时,是想寻求共鸣与解决方案,还是沉浸于“我好特别,连痛苦都如此迷人”的自我炫耀中。

在自嬷的语境里“弱点”实为“萌点”,吐槽实为自夸,是自怜、自恋、自豪的三位一体。

你或许也发现了,“自嬷”在广义上和“自怜”“自恋”区别不大,但能传播这么广,正说明它本质上不是一个严谨的定义词,而是一个能勾起社会情绪的现象提炼词。
如“普信”一样,它精准提炼了一个“懂得都懂”的现象:一群人忙着“自我幼化”,另一群人忙着“批判幼化”。
“宝宝碗”“娇牛马”“骄傲的小羊”(部分羊)……近几年互联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以自我幼化为底色的自我炫耀的词语。然后一批人痛心疾首地批评,一批人说没必要上纲上线。

自我幼化频发,本质是心理压力过大。所有人都想退回客体位置,被宠爱、被夸赞,等来救赎者。而自嬷可以带来瞬间的自我救赎——我的痛苦,源自我的美好。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能带来片刻安慰。
然而,任何能提供巨大情绪价值的事物,都潜藏着等量的风险。“自嬷”的陷阱在于,将“脆弱”本身变得过于安全、舒适甚至迷人。
首先,将困境浪漫化,会钝化我们真实应对困境的能力。自嬷的逻辑闭环是自我怜爱。长此以往,行为驱动力会从“如何解决问题”转向“如何演绎脆弱以换取怜爱”。
其次,沉迷自嬷,则会“认同脆弱”,当一个人反复自诩为“需要呵护的小白花”时,这种身份认同便会无形中限制其在现实中展现力量与果决。

毕竟,扮演宝宝总比扮演大人简单。
但,宝宝总是脆弱,总是在等待,可你不是等待救赎的客体,你是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主体。怜爱自己没错,但是请记得,超越它。
编辑:Nagasaki
排版:张车车
设计:棒棒
图源:新浪微博、豆瓣电影、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