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艳妮在全运会上拿了第二名,不少人觉得解气。也有不少人指责,她比冠军刘景扬分得更多的媒体曝光,这不公平。总之,吴艳妮的亚军,以及赛后的表现,加上媒体的热捧,导致对吴艳妮的声讨进入新阶段。
回到吴艳妮成名和争议的起点,为什么很多人讨厌她?只不过因为她张扬到有些嘚瑟的性格。女子100米栏是个边缘化项目,走进公众视野是因为三个美女运动员:吴艳妮、林雨薇、夏思凝,三位美女齐聚让这个项目彻底出圈。与其他两位运动员不同,吴艳妮在接受采访时“口出狂言”,喜欢变换发型和妆容。在中国文化里,谦逊才是美德,这种张扬到有些狂妄的表现,遭遇到评论的两极分化,喜欢她的人为之倾倒,讨厌她的人则一脸鄙夷。
把她推到舆论悬崖的事件是2023年亚运会,她先是抢跑,后来跟裁判交涉后获得重跑机会(赛后依然被取消成绩)。运动员向裁判申诉是权利,尽力争取应该无可厚非。赛后,她因“抢”冠军林雨薇的国旗而备受争议,事实是当时还未宣布她的成绩取消,吴艳妮以为自己拿了亚军,因为更靠近看台而先拿到观众递来的国旗。事实是,中国队准备了两面国旗,分别给冠亚军,不存在抢国旗的事。只是因为吴艳妮成绩取消,披着国旗绕场的行为显得有些尴尬。
吴艳妮不符合我们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但迎合了流量时代,让她获得更多公众关注和商业机会,争议便始终存在。
回到本届全运会,吴艳妮在主观上“抢”了冠军的媒体关注吗?答案是“没有”,我们不做任何诛心之论,赛后吴艳妮的哭泣是为了抢镜头还是真情流露,但她的表达,没有表现出伤害他人的意愿,也没有不得体。运动员没有取得理想成绩,哭泣是正常表现,而且她也没有任何不服气的言语,说自己没有失常,是女子100米栏整体水平的提升。至少我没有看到什么“不体面”,也不必因为吴艳妮拿个亚军就开始“清算”。
进一步问,媒体更“偏爱”吴艳妮有问题吗?我觉得没问题。很多人忽视了一点,吴艳妮VS女子100米栏冠军,这两个关键词哪个更有新闻点,显然是前者。因为新闻点的产生,并非因为赛事,而是因为人。如果不是当初三位“美女”运动员效应,女子100米栏鲜有人问津。比如大家知道女子100米栏的全国纪录是多少吗?答案是张瑜 1993 年创造的12秒64。大家知道今年全运会女子项目中400米、800米、1500米、10000米、铅球、链球、标枪、铁饼、跳高、跳远、三级跳的冠军分别是谁吗?分别是刘英兰、吴洪娇、李春辉、梁田田、巩立姣、赵杰、苏玲丹、冯彬、邵雨琪、谈梦怡、周慧。除了拿过奥运金牌的巩立姣,其他运动员依然得不到什么理想的媒体资源。哦,别光说女子项目,这些项目中您记得男子组冠军是谁吗?大概率也不知道。
这甚至不是媒体和流量之过。因为媒体寻找新闻点的理由,大致有传播性、专业度和纵深感这几个维度,全运会项目中,如果没有取得突破性成绩(打破纪录等),新闻性本就不高,也就是从专业度方面,非体育类媒体的报道价值不高。吴艳妮有争议的身份,以及赛后一些情绪化的表达,更具传播性。甚至,说个“不正确”的观点,因为吴艳妮的争议性,让大家通过对照,关注到冠军刘景扬所缺乏的训练资源,没有专项教练系统指导。这种对比张力,让刘景扬的问题得到关注。如果是几年前女子100米栏默默无闻的时代,刘景扬的夺冠,恐怕获得的关注远小于当下。
观众当然有权利讨厌吴艳妮,任何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但我想,大家是否能分清楚“我不喜欢”和“她做错了”之间的区别?大概率很多人不知道两者的差异。吴艳妮张扬的性格会引发强烈的好恶,她在做此言行前应该有所准备,这也是她作为公众人物,以及拿到更多流量回报之后应该承担的成本。但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尽情讨厌,但或许应该区分一下观点和事实。运动员的张扬性格并不是错误,一个运动员依靠流量拿到商业回报也不是罪过。商业、流量和体育并非敌人,而是相辅相成。吴艳妮也不是单纯靠人设,而是有硬成绩,她目前拥有1 项官方全国纪录(女子60米栏8秒01),曾经世界排名达到21位,是该项目中国运动员的最高,还是2024年东京站世界田联洲际巡回赛冠军。“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成绩不弱,取得关注便不亏心。同时,我们又要打破“唯金牌论”,更犯不上大家因为不喜欢就开始声讨吧。在一个充满戾气的互联网环境中,不必因为一个喜欢打扮的女孩,就心生不满甚至口出恶言,宽容一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