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珞丹的家里贴了很多便利贴,上面写着“谢妈妈,不要碰”“谢妈妈,NO”。她认为妈妈缺乏边界感,总是随便弄乱自己的东西。
比如,家里一株植物的叶子枯黄了,妈妈谢红武摘掉后顺手扔在了钢琴琴键上。王珞丹会半开玩笑地责备妈妈,“你和天堂鸟说对不起了吗?植物能听见你说话。”谢红武的回答是:“它都已经掉叶了为啥道歉呢?”王珞丹吐槽妈妈没有边界感,谢红武的反应是,“娘俩,连你都是我的。”
不得不说,真人秀《是女儿是妈妈》里展现出的母女关系,可比国产家庭剧里细节丰富多了,真心建议编剧都来围观。
现实生活并不像电视剧那样,总被狗血事件包围着,可能有人一辈子也没遭遇过和家人撕破脸的激烈冲突。家人之间的矛盾,更多时候是在小事上,一种彼此伤害又互相包容的关系被精心维系着,这就是亲情。
亲情中,最消耗也最难解是母女关系。
从去年的《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到今年的《烟火人家》,电视剧开始深挖母女关系。只不过,通常编剧都是年轻人的嘴替,替女儿批判妈妈,电视剧里的妈妈一个比一个令人窒息。但女人这一生,大概率会同时拥有这两个身份,既是女儿也是妈妈,视角变了,是非对错也会变。
芒果TV出品的这档原生母女真人秀《是女儿是妈妈》,正是以双重身份的角度切入母女关系。节目邀请王珞丹、欧阳娜娜、陶昕然、赵小棠四组明星母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四种关系,都很让观众共情。
01
首先出场的是王珞丹家。40岁的王珞丹,还被妈妈像公主一样宠着,她变着花样的任性,妈妈变着花样哄。
第一期节目里只是母女相处的一个半天,从起床到吃午饭。那天是王珞丹生日,妈妈谢红武提前一天亲手做了生日蛋糕,当天又买菜、做饭,摆上了一大桌子菜,还有公主帽等各种生日道具一应俱全。妈妈想给女儿一个惊喜,很有仪式感地给女儿庆祝生日,本来还抱怨妈妈打扰自己安静生活的王珞丹,也是感动不已。
但很快,温馨的气氛在吹蜡烛许愿时戛然而止。王珞丹给妈妈一个许愿资格,谢红武说希望这一年女儿能带回个女婿回家。王珞丹的脸一下就拉下来了,直说“太无聊”,随后不再讲话,她觉得母亲触碰到了自己的底线,破坏了过生日的气氛,自己是冷处理,但她丝毫没有觉察,在真人秀镜头前的妈妈是多么地尴尬无措。
接下来好长一段沉默,妈妈试图破冰,道歉解释,王珞丹只是翻白眼。最后,妈妈小心翼翼地问女儿:“是不是妈妈又说错了什么?所以你不开心。”
感觉到妈妈非常内疚之后,王珞丹终于开口说话了:“你以后不要再说这个话题了,每次听到你说这个话题,我的心里就发堵。”一句话,仿佛又把谢红武捅进冰窟窿里,这顿饭接下来,两人全程无语。
生活中,如果有女朋友向你倾诉,过生日还被妈妈催婚,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觉得妈妈有错。可当真人秀节目把实际情况完整呈现时,竟然很多人站到了妈妈一边,弹幕里一波接一波地骂王珞丹。
吃过午饭,王珞丹自己回自己房间临帖,妈妈收拾完餐桌,再次主动破冰,和女儿学写字逗她开心,母女俩这才欢笑和解。场外采访中,王珞丹依旧认为是妈妈的问题比较大,无论是妈妈对自己没有边界感,还是妈妈催婚,都是因为妈妈把她当成可以随意摆弄的洋娃娃。
看到王珞丹母女相处,就能理解为什么她总是在社交平台上挨骂。生在蜜罐而不自知,因为妈妈的一再包容,王珞丹不用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太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
比如,她总是意气用事地发微博,一阵儿立人淡如菊人设,一会儿直白坦露“想红”的野心,一会儿又吵着要退圈,时而还亲自下场发言,怼完网友怼粉丝,这样的“真性情”在公众人物身上被认同理解。
看得出,节目里王珞丹想表达拒绝催婚,女人不要受困于传统观念,但她太生硬了,观众反而共情了妈妈谢红武的一番苦心。
02
和王珞丹截然相反的是陶昕然,一个被妈妈打大的女儿。节目里谈到小时候,她会止不住流泪。
陶昕然的妈妈陶跃娣是一位中学教师,在女儿的记忆中,从来没得到过妈妈的认可或表扬。
小学时陶昕然考98分,在旁人眼中已经是佼佼者,但回到家,陶跃娣质问女儿:“那两分是怎么丢的?”陶昕然考全班第四名,妈妈也生气,问她:“为什么会跌破前三?”陶昕然经常因为“成绩”挨打,她在心里一遍遍地质问:“我为什么要做那个最好的?不是第一名就不配存在吗?”
看得出,陶昕然至今无法从童年阴影里抽身,她在节目里详细描述妈妈打她用的竹条,只是摘掉叶子并不光滑,抽在身上很疼,但妈妈呵斥她不许她哭。
很多人都与陶昕然狠狠共情,顺带把安陵容也原谅了,评论区最高赞的一条评论是
陶跃娣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信奉孩子不打不成才。这样的亲子关系,可能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缩影。
上一辈人时刻警醒,任何一方面对孩子过度宠溺,都可能导致他们长大后意志不坚,抗挫折能力不强,要求不严格就等于在自己手上断送孩子的前程。
从陶昕然生下女儿何陶后,陶跃娣就来帮忙照顾孙女,从衣食住行到辅导功课一把抓。三年前,陶跃娣生病做大手术,陶昕然停下工作全心照顾妈妈,为此陶跃娣感到深深自责,明明是来帮女儿的,反倒误了她。
现在,成为妈妈的陶昕然会在女儿身上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也会站在母亲的角度,理解妈妈的苦心。
节目里有两个细节让人印象很深。
一个是女儿何陶想要包各种新奇的饺子馅,比如草莓和榴莲。陶昕然不是一般家长的反应,直接告诉女儿不好吃,反而满怀欣喜地欣赏女儿的每一次尝试。饺子煮熟了,何陶得出结论,草莓馅不好吃,榴莲陷味道还不错。陶昕然忽然感慨,太羡慕何陶,有一个这么好的妈妈。
女儿伤心时,陶昕然会紧紧拥抱她,告诉她:“妈妈在难过的时候也会哭,妈妈理解你,你哭一哭会舒服很多。”那一刻,仿佛这不仅是对女儿的慰藉,也是陶昕然对自己童年的疗愈。
还有一个细节也很让人感动。陶昕然回忆自己对妈妈说过最狠的话,是她在《甄嬛传》中凭借安陵容成名后,很多人望女成凤的亲戚朋友向陶跃娣讨教经验。陶昕然大胆对妈妈说:
其实,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孩子的独立宣言,未尝不是对妈妈的一句褒奖,父母培养子女,最大的期望莫过于他们长大后能独立、自信地面对生活。
陶跃娣在教育孙女上依旧严格,尤其对孙女的学业,她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地付出耐心和精力:每天陪孙女做作业,为了哄何陶做好口算,还假装和她比赛。陶昕然看在眼里,再也不能把妈妈对自己的严格仅仅视作一种摧残。
怨怼在岁月中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母女相互理解,各自反思。
尽管陶跃娣依旧认为,对孩子应该严格要求没错,但在单独采访时她会坦露,当年要求女儿成绩优秀,这里面其实是藏着自己的虚荣心。
成为妈妈后,陶昕然开始反思,如今,39岁的她越来越理智地看待母亲当年的付出与不易。她说:
03
其实,代入女儿的身份,没有人不羡慕王珞丹,也绝不会想成为陶昕然。但节目播出后,挨骂的是王珞丹,被共情的是陶昕然。这并非是观众基于明星个人表现所做出的判断,而是我们可能更认同陶昕然的结论:妈妈们确实有不妥当的地方,但谁也无法认定,妈妈绝对错了。
在成为母亲之前,妈妈首先是她们所生活年代的普通人,而她们的女儿,必然属于另一个时代。没有人能完全超越时代观念和个人经验行事,所以,符合两代人共同期望的完美母女关系,是根本不存在的。
但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结论,就像陶昕然母女,她们曾彼此伤害,至今仍会争执,但女儿继承了妈妈的珍贵品质,倾其所有去成为一名自己认可的好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女儿学会了包容,更理智成熟;妈妈磨平了棱角,更圆融通达。
两代女人在修补母女关系的同时,也在彼此成就,走向了更完美的自己。
本期文字、编辑:金力维
本期监制:李俐